首先,康熙瓷器的底足多为砂底,即不施釉的底部,呈现出细密的颗粒状,俗称“糯米胎”。这种砂底常带有自然的火石红斑,这是由于胎土中含有铁质,在高温烧制过程中氧化所致。
其次,康熙瓷器的底足边沿常见“泥鳅背”现象,即底足边缘呈圆润的弧形,类似泥鳅的背部,线条流畅自然,体现出当时工匠高超的修坯技术。
再者,康熙瓷器的底款书写工整,字体多为青花楷书,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或三行款,笔画清晰有力,布局严谨。底款通常位于器物底部中心,周围无装饰。
此外,康熙瓷器底足常见“跳刀痕”,这是由于修坯时工具在旋转中留下的细微痕迹,是康熙时期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体而言,康熙瓷器底足特征体现了当时瓷器制作的精细工艺和独特审美,对于研究清代陶瓷艺术和鉴定古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