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白瓷起源于唐代,至宋代达到鼎盛。其胎体轻薄,质地细腻,釉面光滑如脂,呈现出温润的白色或淡黄色。在烧制过程中,工匠们采用“覆烧法”,将器物倒置烧制,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形成了独特的“芒口”特征,即器物口沿因接触垫饼而无釉,常以金属边圈装饰。
定窑白瓷的纹饰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刻花、划花、印花等技法。图案题材广泛,包括莲花、牡丹、云龙、婴戏、飞凤等,线条流畅,富有动感。尤其是印花工艺,花纹清晰,层次分明,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除了日常生活用具,定窑还烧制了大量的宗教用品、文房用具和陈设器皿,显示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定窑白瓷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宋代定窑白瓷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也反映了宋代文人雅士追求简约、典雅的审美情趣。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至今仍被收藏界和研究者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