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彩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主要特点是色彩鲜艳、层次丰富、耐磨损、不易褪色,且对人体无害,适合制作餐具和日用瓷器。常见的釉下彩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等。
青花瓷是釉下彩中最著名的一种,使用钴料在胎体上绘画,然后施釉烧制,呈现出蓝色花纹与白色胎体的鲜明对比。釉里红则是在胎体上用铜料绘画,烧制后呈现红色,因其工艺复杂、成品率低而尤为珍贵。
釉下彩瓷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融合了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审美追求。如今,釉下彩瓷器依然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深受国内外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