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原书共22877卷,约3.7亿字,装订成11095册,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在当时世界上无出其右。然而,这部旷世巨作在历史的长河中却遭遇了严重的损毁和散佚。据记载,原书在明末清初已大量遗失,至清代仅存残卷。后来,清朝乾隆年间曾组织重录,但重录本也未能保存完整。
至今,《永乐大典》真迹几乎全部散佚,现存的仅有400余册残卷,分散于全球多个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大英图书馆、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等。这些残卷虽为零星片段,但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由于《永乐大典》真迹极为稀少,且每一页都可能包含珍贵的历史信息,因此它被视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一些残卷已被扫描并公开,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这部古老文献的内容。
总之,《永乐大典》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化工程,更是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见证。尽管真迹大多已不可寻,但它所承载的知识与智慧,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