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号款**:这是最常见的底款形式,用于标明瓷器的烧造年代。例如“大明宣德年制”、“乾隆年制”等。
2. **堂名款**:指文人或贵族家庭的堂号,如“清雅堂”、“慎德堂”等,常用于明清时期的民窑瓷器。
3. **人名款**:由制瓷工匠或画家题写,如“周芷岩制”、“陈鸣远”等,多见于清代紫砂壶或文房用具。
4. **吉语款**:刻有吉祥祝福语的底款,如“福寿双全”、“长命百岁”等,常见于民间瓷器。
5. **官窑款**:专为皇家烧制的瓷器底款,如“御用”、“内廷恭造”等,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6. **双行款**:底款文字排列为两行,如“永乐年制”、“成化年制”,常见于明代官窑瓷器。
7. **单行款**:文字排列为一行,如“大清乾隆年制”,多用于清代官窑瓷器。
8. **无款**:部分古瓷因历史原因没有款识,这类瓷器鉴定难度较大,需结合胎质、釉色、纹饰等综合判断。
9. **仿款**:后人模仿前朝年号款制作的瓷器,如“宣德年制”、“万历年制”等,需仔细辨别真伪。
10. **花押款**:以符号或图案代替文字的底款,较为少见,常见于元代或早期瓷器。
不同朝代的底款风格各异,如明代底款多为青花书写,清代则多采用篆书或楷书。了解这些底款有助于更好地识别和欣赏古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