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全文共三百二十七字,文辞优美,书法流畅自然,笔法变化多端,线条富有节奏感,充分展现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艺术。文章内容记述了众人在兰亭聚会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语言清丽,意境深远。
关于《兰亭序》真迹的下落,历来众说纷纭。据传,王羲之写完此作后,将其视为珍品,未轻易示人。后来,真迹被传至其七世孙智永禅师手中,再传至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曾下令在全国搜集其作品,并将《兰亭序》真迹收入内府。据说,唐太宗死后,此帖随葬昭陵,从此真迹便下落不明。
尽管真迹已失,但《兰亭序》的摹本和刻本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摹本,被称为“神龙本”,被认为是现存最接近原作的版本。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临本,也为后世学习王羲之书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兰亭序》不仅是一件书法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思考。至今,它仍被广泛研究、临摹和欣赏,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