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底足多为圈足或玉璧底。圈足是宋代瓷器常见的底足形式,造型规整,边缘圆润,底部常有修胎痕迹。玉璧底则常见于一些大型黑釉罐,形似玉璧,底部中心微凹,周围有宽边,整体造型庄重古朴。
其次,底部多有釉面,但釉色与罐身一致,呈黑釉或酱黑色。部分黑釉罐底部可能因烧制过程中氧化不充分而呈现较浅的灰白或褐色斑点,这被称为“挂釉”现象,属于正常窑变结果。
第三,底部常留有手工拉坯或模制痕迹。由于宋代瓷器多为手工制作,底部往往可见明显的旋削痕迹或指印,这些细节有助于辨别真伪和时代特征。
此外,宋代黑釉罐底部还常有款识或刻字,如“官”、“新”、“上”等字样,表示用途或归属。但也有一些无款器物,这类器物更需结合其他特征进行判断。
总体而言,宋代黑釉罐的底部特点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和审美风格,是研究宋代陶瓷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