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1966年的中国,经济尚未开放,商品交易主要由国家控制,私人之间的高价值物品交易极为罕见。尤其是《毛泽东选集》,作为官方出版物,具有极高的政治意义,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当时的书籍价格低廉,普通民众购买一本毛选只需几角钱,甚至可以通过单位或组织免费获取。
其次,“10万元”在1966年的中国是一个极其巨大的数字。当时全国人均月工资不到50元,10万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20年的全部收入。即便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之后,毛选的市场价格也从未达到过如此高的水平。因此,所谓“1966年毛选10万元拍卖”的说法很可能是后人杜撰或者误解。
此外,近年来市场上确实出现过一些珍贵的旧书、文献被高价拍卖的情况,例如某些早期版本的《毛泽东选集》或带有特殊批注的版本,这些书籍因其历史价值和稀缺性而受到收藏家的追捧。但这些拍卖事件大多发生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与1966年并无直接关联。
综上所述,“1966年毛选10万元拍卖”这一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它可能是对历史事件的误传、夸张,或者是现代人虚构的情节。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应当以权威史料为依据,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