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代瓷盘底部的款识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款识书写方式也因朝代而异,如洪武时期的款识多为青花楷书,字体较为规整;永乐、宣德时期则常见双行双圈或单行款,字体工整有力;成化年间则以青花双行双圈款最为典型,字体柔和秀美。
其次,胎质方面,明代瓷器胎体普遍较厚重,尤其是早期如洪武、永乐时期的瓷盘,胎质细腻洁白,胎体坚实。到了中后期,如万历、天启时期,胎质逐渐变得粗糙,胎体也有所变薄。
釉面方面,明代瓷器釉色多样,常见的有青白釉、白釉、青釉、黄釉等。釉面光泽柔和,有的带有细小的开片纹,特别是成化斗彩瓷器,釉面温润如玉。
此外,明代瓷盘底部常有“无款”或“压手杯”等特殊形式,部分器物底部无款,需结合其他特征进行判断。同时,底足处理也有讲究,如“泥鳅背”、“鸡心底”等,是明代瓷器的重要特征。
综上所述,明代瓷盘底部特征丰富多样,包括款识、胎质、釉面和底足等方面,是研究和鉴定明代瓷器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