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最早出现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说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这些早期的玉璧多为素面无纹,材质以透闪石为主,表面经过打磨抛光,呈现出温润的光泽。随着社会的发展,玉璧逐渐演变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成为贵族阶层用于祭祀、陪葬或作为权力象征的重要物品。
在商周时期,玉璧的形制更加规范,有的表面开始雕刻龙纹、云纹等图案,显示出更高的工艺水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玉璧的种类更加丰富,不仅用于祭祀,还被用作佩饰,体现了玉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秦汉时期,玉璧的制作达到了高峰,尤其是汉代,玉璧的纹饰更加精美,常常刻有吉祥图案,如蟠螭纹、凤鸟纹等。汉代还出现了“玉璧”与“玉琮”并列使用的传统,代表天地之礼,是重要的礼器之一。
玉璧不仅是古代玉器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的认知,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至今,玉璧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宗教信仰和艺术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