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底部多采用泥质胎,胎色较深,呈灰白色或浅灰色。由于当时烧制工艺尚处于发展阶段,胎体较为粗糙,质地不够细腻。
其次,底部通常有明显的旋削痕迹,这是手工拉坯后使用工具修整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在器物底部形成不规则的同心圆状纹理,是鉴别北宋龙泉窑的重要依据之一。
再者,北宋龙泉窑瓷器底部常有“垫饼”烧制痕迹。由于当时采用垫饼叠烧法,器物底部常常留下圆形或椭圆形的支烧痕迹,有时还伴有釉色不均的现象。
此外,北宋龙泉窑瓷器底部一般不施釉,或者仅施一层薄釉,称为“露胎”。这种现象与后来南宋时期普遍采用的“满釉”工艺有所不同。
总体来看,北宋龙泉窑瓷器底部特征较为朴素,体现了早期龙泉窑的工艺特点和时代风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