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0年代,清代铜佛像主要流通于寺庙、民间收藏家和古董商人之间。由于清末民初战乱频繁,许多寺庙的佛像被破坏或流失,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较为珍贵的清代铜佛像。然而,这一时期的佛像价格并不统一,普通铜佛像可能仅需几块银元,而工艺精良、造型庄严、带有铭文或款识的佛像则可能价值数十甚至上百银元。
此外,随着西方对中国艺术的兴趣增加,一些清代铜佛像开始被外国人购买并运往海外,这使得部分精品佛像的价格逐渐上升。但总体而言,1924年的清代铜佛像价格仍以本地市场为主,价格波动较大,且缺乏统一的定价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当时没有现代拍卖行和专业评估体系,佛像的实际交易价格往往依赖于买卖双方的协商,因此很难精确统计当时的市场价格。不过,从历史资料和收藏记录来看,清代铜佛像在100年前的价值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与宗教意义,是当时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