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底足形制特点
民国时期的瓷器底足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圈足:多为圆润规整的圈足,底部较平,边缘略内收,常见于青花、粉彩等瓷器。
2. 足墙:部分瓷器底部有较高的足墙,呈外撇状,常见于瓶类器物。
3. 平底:一些日用瓷或仿古瓷采用平底,底部较为平整,无明显圈足。
4. 露胎:部分民窑瓷器底足露胎,胎色偏灰白或黄褐,胎质较粗糙。
二、釉面特征
民国瓷器底足的釉面通常呈现以下特点:
1. 釉面光亮但不够温润,常带有轻微的“贼光”现象。
2. 底足釉色多为白中泛青或灰白,与清代瓷器相比,釉面更显干涩。
3. 有些瓷器底足有开片现象,属于老化痕迹,但也可能是人为做旧。
三、款识识别
民国瓷器底足款识种类繁多,常见的有:
1. 官造款:如“江西景德镇陶业公司”、“江西省立陶瓷试验厂”等,多用于官方或实验性质的瓷器。
2. 商号款:如“洪宪年制”、“民国八年”等,反映当时商业发展情况。
3. 仿古款:如“大清乾隆年制”、“宣统年制”等,多为仿古瓷,需结合其他特征判断真伪。
4. 落款方式:民国瓷器底足落款多为楷书或篆书,笔画较粗,书写随意,缺乏清代官窑的严谨工整。
四、胎质分析
民国瓷器底足胎质一般较粗糙,胎体较厚,胎色多为灰白或黄白色,质地松散,不如明清官窑瓷器细腻。部分民窑瓷器胎质甚至夹杂杂质,手感较重。
五、综合判断要点
1. 观察底足的修坯工艺是否精细,民国瓷器多为手工拉坯,底部往往留有旋痕。
2. 检查釉面是否有老化痕迹,如“蛤蜊光”、“鱼子纹”等自然老化现象。
3. 注意款识字体风格是否符合民国时期的特点,避免被后仿款误导。
4. 结合器型、纹饰、绘画风格等综合判断,避免单一依据断代。
六、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1. 不可仅凭底足判断瓷器真伪,需结合整体特征。
2. 民国仿古瓷较多,尤其是仿明、清官窑款,需特别注意。
3. 做旧工艺在民国后期逐渐增多,底足可能有刻意做旧痕迹。
总之,民国瓷器底足鉴别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和积累经验的工作。只有通过对大量实物的观察与对比,才能逐步掌握其规律,提高鉴别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