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全文共28行,324字,文辞优美,笔法流畅自然,展现了王羲之高超的艺术造诣。其字体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既有楷书的严谨,又有行书的灵动,线条圆润,结构疏密有致,气韵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
关于《兰亭序》真迹的下落,历史上一直是个谜。相传王羲之死后,此帖被传给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后又传至唐太宗李世民手中。唐太宗极其喜爱《兰亭序》,甚至下令临摹多本,并将其陪葬于昭陵。因此,世人普遍认为《兰亭序》真迹已随唐太宗一同埋入地下,再未现世。
尽管如此,《兰亭序》的影响却从未消失。历代书法家纷纷临摹、研究,留下了许多版本和摹本,其中最著名的有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等人的摹本。这些摹本虽非原作,但依然保留了原作的神韵,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重要范本。
今天,《兰亭序》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书法本身,更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即便真迹已不可见,但它所散发的艺术光芒,依旧照亮着后世无数书法爱好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