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间,历时数年完成。黄公望在晚年隐居富春江畔,长期观察自然,积累素材,最终完成了这幅传世名作。全卷长达七米多,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称《剩山图》,后段称《无用师卷》,因历史原因被分割收藏,直到2011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合璧展出,成为艺术界的一大盛事。
该画作以水墨为主,笔法简练而富有层次感,构图疏密有致,意境深远。画面中山峦起伏、江水潺潺、林木葱郁,人物点缀其间,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画中也蕴含了画家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富春山居图》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它影响了后世无数画家,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如今,真迹分别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研究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资料。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不仅能欣赏到黄公望高超的艺术造诣,也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富春山居图》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将继续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