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万历瓷器的底足多为砂底或釉底。砂底指的是底部没有施釉,露出胎体的质地,常见于青花瓷、五彩瓷等。这种底面通常呈现出细腻的颗粒感,颜色多为白中带灰或黄褐色,有时可见细小的铁锈斑点。
其次,底款书写方式在万历时期有所变化。早期多采用双行楷书款,字体工整,笔画有力;到了后期,部分瓷器开始使用“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略显潦草,排列也不如前期整齐。此外,也有部分器物不落款,或仅用“万历年制”四字款,但较为少见。
再者,万历瓷器底部常有“支烧痕”,这是由于当时烧制时使用垫饼或支钉支撑器物所致。这些痕迹在底部形成细小的圆点状凸起,有时还会伴随轻微的釉面开片现象。
另外,万历时期的瓷器底面常带有“火石红”现象,即因胎土中含有氧化铁,在高温下产生红色斑点,多出现在器物底部边缘或釉面薄弱处。这一特征也是鉴别万历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总体来看,万历瓷器的底部特征反映了当时的制瓷工艺水平和审美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收藏者和研究者而言,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瓷器的年代与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