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质与胎色
耀州窑瓷器的胎体一般较为坚硬,呈灰白色或浅灰色,质地细腻,具有一定的颗粒感。底部胎面通常较为平整,但因手工拉坯的原因,胎壁厚薄不均,底部常有轻微的旋痕。
二、釉面与釉色
耀州窑瓷器以青釉为主,釉色多为青中泛黄或青中带绿,釉面光润如玉。底部通常留有未施釉的部分,称为“露胎”,这部分的胎色与釉面形成对比,有助于识别。
三、支烧痕迹
宋代耀州窑瓷器多采用支钉烧制法,底部常见细小的支钉痕迹,排列方式多样,有的呈圆形,有的呈线状排列。这些痕迹是鉴定耀州窑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款识与铭文
部分耀州窑瓷器底部带有刻划或印制的款识,如“官”、“新”、“记”等字,也有少量器物刻有年号或作坊名称。这些款识内容有助于判断瓷器的年代和用途。
五、底足形态
耀州窑瓷器的底足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平底、圈足、玉璧底等。底足边缘往往有修整痕迹,有的还保留着手工切割的痕迹,显示出宋代瓷器的制作工艺特点。
六、窑变与开片
由于窑内温度变化,部分耀州窑瓷器底部可能出现窑变现象,如釉面出现冰裂纹或开片,这既是工艺特征,也是艺术表现的一部分。
总之,宋耀州窑瓷器的底部特征是其工艺、时代和地域风格的集中体现。通过对底部胎质、釉色、支烧痕迹、款识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鉴别和研究耀州窑瓷器的价值与历史背景。